《谈读书》读后感
当看完一本著作后,你有什么领悟呢?这时候,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!是不是无从下笔、没有头绪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谈读书》读后感 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《谈读书》读后感 1
不知道你们读了书有没有什么启发,或是明白了什么道理,反正我多多少少有一些。有些人看了一本书和没看一本书都差不多,只是花了一点点时间把里面的内容全看完。说实在吧,我读书的心情至少会和内容有所变动,我经常看着看着,满脸是泪。甚至有时过于气恼,差点把书撕了。
可看了《古人谈读书》这篇课文后,突然感觉我之前做得并不好,还需要改进。
首先,要读出来,这样才能更好的记住这本书的内容。其次,读的时候要大声。比如说我的班级,早自习读书时,大多都读得有气无力。只有一部分在认真读,而这一部分中,可能只有两三位同学在大声朗读。而另一小部分呢?虽然有认真读,但害羞,认为大声读会被听到,几个人声音合起来也没有一个大声朗读的声音大。
单单只是朗读声音大不行,还要一心读书,而不是读着书想着玩,这样的朗读,丝毫没有好处。所以有些人读课文读了十几遍了也背不下来,有些人读了几遍就背得滚瓜烂熟。原因在哪?在心上啊!不要像某些同学一样死气沉沉的读,就算会背了也记不了多久!
我从今天开始,要做到大声朗读,用心朗读!
《谈读书》读后感 2
我选择去解释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或者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。
知识渊博的伟大历史名人孔子,也虚心的求教别人。有一次,他和弟子开车在路上,遇见一位小孩在马路中间玩石头。孔子很生气地说:“你怎么在路中间玩石头。”小孩说:“你看我这块石头像不像兵。”孔子一听,便坐下来认真观察,观察完后问了小孩叫什么,几岁了。孔子最后说了一句:“我要拜你为师,让你当我的师父。”
还有一次,孔子遇到了几个不会的题。孔子并没有去找什么大人物求教,而是向自己的弟子去提问解决那一个个题。人们说:“孔子真是热爱学习,勤勉学习,而且也向别人去虚心学习。
我们班也有几位同学,遇到问题不会时,会时常向学习不如自己的人请教。
所以,我也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,这样知识才会越来越多。而不是目中无人,藐视那些学习不如自己的人,让自己的知识捉襟见肘。学无止境,我要让知识满满的如滔天巨浪一般,取之不尽,用之不尽。
《谈读书》读后感 3
学了培根的`《谈读书》后,我又反复看了几遍,觉得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富有哲理,也是我受益匪浅。
文章大致写了读书的目的,读书的方法和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,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三个方面。培根在文中写出了很多读书的好处和读书的方法。比如读书足以怡情,足以张才;读书能补天然之不足;读书时不可寻章摘句,而应推敲细思;读书有的须全读。而只有的只需大体涉猎……
培根的这些观点与想法都深深的启发了我,让我懂得了该如何去读书。
看了培根的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。自己也要多去读书。读书时应该用心去读,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,而不应该看表面的意思,只要领会了作者写作的意图,才能理解这篇文章。读书时要把自己幻想成书中的人物,深临其境,体会书中的妙处,这样才会使人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书中的精彩与魅力;读书还要有探索精神,不能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,对有所怀疑的地方要去探求他的真伪,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手中的资料去验证,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书中不正确的观点引向歧途。在培根的话语中我也明白了读什么书就会有什么好处,不过也要有选择性的去读,对于那些不健康的小说最好不要去读,因为读这种书不仅不会有好处,或许还会给人带来伤害,使人走向歧途。要学会去读书,还要学会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。
《谈读书》读后感 4
最近的闲散时间都用来看史铁生先生的书了,记得之前上中学的时候,课本上选录了他的文章,那时候看课文都觉得字里行间都是感动,说实话我也曾设想过如果我遇到和史铁生先生同样的处境,我会怎么办,最后想到都觉得这对于我应该就像天塌了一样,于是愈加配合史铁生先生的坚毅和勇气。因为想把看过的书都整理一下,顺便能够摘录一些好句子也是好的,所以就想起来要写读后感。
写读后感能让我保持一种清晰的思绪去回顾自己看过的书,也有助于我去梳理我读完书后的感情,于是在不断地看书——写读后感的过程中,我发现,写读后感是有利于更好地读书的。当我们只是读书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是在做单纯地吸收知识的运动,而当我们开始拿笔记录的时候,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消化的过程,我们需要自我理解书里面的内容也需要再次审视我们读书的态度。
我现在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看完一本书或者文章之后,再写一篇读后感,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了解我自己的感情,没错,我们有时候需要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什么,看完自己的读后感后我会再一次读读过的内容,这个时候我的感悟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变化,我会把这些“二次感悟”在写进我的读后感里面。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每天的习惯,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。
《谈读书》读后感 5
今天我们学习了《古人谈读书》这篇课文,深受启发。
陶渊明说过:“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。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。”既然学习如此重要,那么怎么学?这个问题让《古人谈读书》来回答你。对我来说,第五句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”的启发最大。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像在追赶什么东西,总怕追不上,追上了又怕失去。“学而不厌”,如果追上了就认为不会失去,这说明你满足了,这是不可能学好的,你总会遇到比自已厉害的人。
毛主席说过,饭可以一日不吃,觉可以一日不睡,书不可以一日不读。就像追赶东西,一天不追,就会被落下一大段,就不可能追到了。
相信有许多人像我一样,什么班级第一呀,什么年段第一呀,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就开心得不要不要的。记得上学期,有一次考试我得了第一,开心极了,向妈妈要奖。上课老师分析试卷,我都没怎么听了,结果错的我根本不会。这就是认为自己赶上了就会失去。说句实话,我有时候甚至没有努力去赶。毛主席说过,事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。所以只要努力,就决不会追不上;只要坚持,就永远不会失去。
少壮不努力,老大徙伤悲,努力不是为了美好的现在,而是为了更好的明天!
《谈读书》读后感 6
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遇。”我觉得“善读”不仅仅是指多读书,也在告诉我们读书需要讲求方法。就读了培根的《谈读书》一文后,的确是启迪多多,感到受益匪浅。
首先读书可以陶冶情操,培养一个人的学识气度,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,我们的古典名著有许多都值得品读。文中说道:“人之才智但有滞碍,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顺畅。”所以说书籍如浩瀚海洋,应取己所需而读,我们应有选择性地去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某一方面的书籍去读,而其次在其它一些方面的书籍则应大体涉猎,取其精华去读。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不去读其它书籍,只是应在读书的比例中能正确分配。
在读书的过程中应适宜地做一些批注,在读懂全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,用笔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。同时培根也说“狡黠都鄙读书,无知者羡读书,唯明智之士用读书。”在读书过程中要明确书是死的,人是活的,不能只是读书中的表面文字,也应将它们与生活实际起来,再将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实践于生活,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。
总之,读书的方法各有不同,像陶渊明认为应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,朱熹认为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所以说我们应参照前人的读书方法,结合自身实际,用自己的读书方法去“善读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