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自我的觉醒》读书心得
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,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,通过写心得体会,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。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自我的觉醒》读书心得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《自我的觉醒》读书心得1
近日读了台湾作家傅佩荣先生的《自我的觉醒》一书,感觉受益颇多。为何叫觉醒呢,因为人来到世间步入纷繁的社会之后,如何能够适应并有所作为,必然要先从认识自我做起。全书六章分别从自我认识到自我定位,再到了解快乐和痛苦、死亡和解脱,到面对逆境和开发潜能、最后谈到了超越,心灵层面的解惑。全书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觉醒的发源以及需要自我修炼的未来。
傅先生在台湾辅仁大学念的大学,再到了台湾大学读研究院,后来又去了美国读博士。整个人生所受的教育非常地完美、见识也可谓是学贯中西,反映在书上就是《自我的觉醒》延续了《从自我出发》的一些理念,列举了诸如作家王国维、罗素、书籍《世说新语》、《论语》的一些观点,并加以引申,读来让人印象非常清晰。
在书中第七页谈到的活在这个时代,对啊,谁能超脱这个时代呢,谈到环境,傅先生说要善于利用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。这就是积极处世的人生哲学,比如之前我们安泰管理学院请来了哈佛大学的教授迈克尔-桑德尔教授为学生做讲座,里面有位同学也说到,无论你身处在什么大学,你都可以充分利用时代和环境所赋予的资源,比如互联网上一些教学资源,你甚至可以去网络听到哈佛大学的教授的公开课呢。或许这就是傅老师所说的善于利用你的环境的道理吧。
在谈到幸福人生的命题时,书中第158页提到了古希腊作家快乐主义的观点,傅老师认为快乐和幸福应该注意几点,诸如“温和地节制欲望”、中庸之道等,所谓克己复礼,人只有懂得温和地节制,才不会有后遗症,这个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,比如有时候我们应酬喝酒,喝的时候很开心,但是一喝多人就马虎了,有一次呢还去骑车,结果路上就摔马路当中草坪了,可见后遗症是有了,也给我一次吃教训和长经验的机会;再者谈到中庸,交友,这个话题是非常古老而又常新的。傅先生主张孔子的那句话,换成白话就是有些事有些人不是不能做,不是不敢做,而是不屑做,这就是说到如何看一个人是否有腔调的意思,上海话说的也是有道理的。有些人是不会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的。上回我去南京路买汤婆子,因为天气冷,加上数量有限,张小泉总店限购,因此需要一早去排队,我身后一些中老年上海人,他们在寒风中和我一样排队,没有人插队,都很守规矩。你想想,换做一些没素养的人一定会插队的。但是这次印象我很深刻,也许这就是一种中庸之道。你要想得到一些东西,你就好好早起去排队,自然而然大家都默守这一规矩,这是一种可爱的市民精神。
《自我的.觉醒》给我印象很深的那两句话,书里第一百九十页谈到的“结局好,一切就好”和“Now or never.”,傅先生列举的德国的这里也是很符合中国的思维逻辑的。就是你再努力再用功,但是你高考发挥不好呢,你的结局就不好,这是很多中国老三届们的命运的一个缩影,有些人因为那时候进入了大学,最后很多路都走的很顺利。“Now ornever.”则说起一个习惯问题,要么做,要么就放弃,符合那句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的哲学命题。看来文化是有相通之处的。
总之,《自我的觉醒》和《从自我出发》这些书一起,诠释给我们年青人一种自我修炼的一种处世进取的态度,也是值得我们时刻牢记的。
《自我的觉醒》读书心得2
后进生是教师们共同的心结,他们成绩差,缺乏上进心,还调皮捣蛋、扰乱课堂,每每让我束手无策,失去了信心。但是今天读了彭袁媛老师的教学案例《自我尊严的觉醒》,又让我恢复了一点信心。
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《学记》强调教育要抓住时机。所谓教育时机,就是教育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,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,在最有效、最易起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;也就是在恰当的时间、地点,运用恰当的方法教育适当的人。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,教育的时机也有所不同。因此,教育者要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承受能力和心理特点,留意捕捉和有意创造教育的有利时机。
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,有了自我意识,便有了自主学习的可能,但又是什么激励着人们去学习并达到学习目标呢?那就是自我尊严。自尊是个性的精神核心,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;自尊是自立的强大内在力量,是构成道德的基础,因此,它也是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。
彭袁媛老师抓住了教育时机,让赵飞同学自我意识觉醒,自尊心受到了空前的挑战,最终痛改前非,积极进取,在班上名列前茅。